本文转自:人民网
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 马俊华
你见过粉红色的木耳吗?
你收到过用“蘑菇纸”做的录取通知书、明信片吗?
你吃过用木耳制成的冰淇淋吗?
你见过搭载AI智能系统、培育的珍稀菌菇的“智慧方舱”吗?
……
在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带来了一场菌物科技的盛宴,全方位展示了从新品种到智慧种植,再到创意深加工与文创产品的产业链条。今天,记者带你一起见证小菌菇的“七十二变”。
刚一来到现代菌物示范区展厅入口,“珍稀菌菇智慧菇房”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,集装箱式的“智慧方舱”将神秘感拉满,它到底有多智慧?
在“珍稀菌菇智慧菇房”内培育的蘑菇和金耳菌。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摄
“该方舱是我们团队的专利成果,搭载了AI智能系统,可以实现对蘑菇生长环境包括温度、光照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等的精准监测与实时微调。”李玉院士团队成果转化基地负责人段秀莲解答了记者的疑问。其远程监控和自动报警功能颠覆了传统大棚“看天吃饭”的模式,提升了蘑菇的品质和生产效率,为菌物产业的规模化、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在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上,现代菌物示范区展厅里人来人往。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摄
走进展厅内,一朵朵粉红色木耳前,游客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分享,“第一次见到粉红色的木耳,太新奇了,这是染色的吗?”继此前李玉院士研发的“白富美”玉木耳广受好评后,本届农博会上,桃红玉耳成为现代菌物示范区的焦点。
李玉院士团队今年推出的桃红玉耳成为展区的焦点。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摄
“这些粉红剔透的木耳可不是染色而成,而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的自然着色。”段秀莲介绍,新品种木耳营养价值比传统品种提升很多,也因其“高颜值”被称为“贵妃耳”。桃红玉耳菌包和鲜耳也成为了市民游客争先抢购的“爆品”。
今年以来,吉林省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,全力推进“十大跃升行动”,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。上半年,全省共转化科技成果2218项,同比增长46.9%;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3.18亿元,同比增长9.91%。
科技创新正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。顶尖人才、先进设施汇聚于此,让吉林在基础研究、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不断迎来突破性成果。
在2025年高校录取通知书中,吉林农业大学可食用的“蘑菇录取通知书”内页一度“火出圈”。
吉林农业大学可食用的“蘑菇录取通知书”。吉林农业大学供图
“这种由特殊蘑菇纤维制成的纸张无需传统造纸工艺中的碱洗、漂白环节,兼具低碳、环保、健康的特性。”说着,段秀莲展示起了与“蘑菇录取通知书”同源同材的明信片。
这套包含15张、印有团队发现的菌物新种的明信片,采用菌丝体自然交织成型,以其独特材质和科普价值成为展台亮点。“未来,我们计划推出更多新品种系列明信片,让更多人了解菌物知识,走进多彩的蘑菇世界。”段秀莲说。
用“蘑菇纸”制成的明信片。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摄
有关数据显示,中国食用菌年产量从1978年5.7万吨到目前超4000万吨,40多年来增长了700倍,让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产业大国。
各类菌菇制成的食品、保健品吸引了市民游客的目光。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摄
展厅内,除了木耳酱、木耳脆片等琳琅满目的休闲食品,首次亮相的蘑菇冰淇淋尤为吸睛——在牛奶中融入玉木耳和桃红玉耳,不仅带来新奇口感,其设计的龙形外观还蕴含“鱼跃龙门”的美好寓意。此外,灵芝参茶、菌菇饮料、保健口服液等产品,充分结合吉林省的地域特色资源,构建起多元化的大健康产品矩阵。
加入了玉木耳、桃红木耳的蘑菇冰淇淋。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摄
“从源头育种、智慧栽培,到精深加工、科普文创,我们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菌物科技的非凡魅力与产业潜力。”段秀莲表示,团队将持续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,助力“小菌菇”成长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“大产业”。
点击进入专题
股票怎样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