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史之乱被誉为盛唐时期的历史转折点,标志着这个辉煌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。此后,封建王朝逐渐开始走下坡路,西域的大片领土在之后的千余年间沦陷,直到清朝的乾隆帝打败了准噶尔帝国,才重新将这些领土收回。而燕云十六州也在长时间的丧失后,经过1367年徐达的北伐,最终重新征回。与此同时,西域的佛教国家及其文化逐渐衰退,鲜有青睐,时至今日可谓全面绿色化。
由此看来,安史之乱成为了众多历史事件的一个重要痛点。但问题来了,为什么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外族人物会掀起如此规模的叛乱?何以区区河北三镇,竟有十几万士兵愿意抛头颅洒热血,坚定地与朝廷对抗?
首先,安禄山担任的河北三镇节度使,其主要职责是防范来自库莫奚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威胁,而叛军实际上是唐朝正规边军的一部分,长期与敌对势力作战,士兵们的骑射技能和战斗能力异常出众。反叛军的构成非常复杂,既有少数民族士兵,也有汉人,他们大多生活在北方地区,战斗方式受到了蛮族的影响,性格野性且善于作战。例如,崔乾祐仅带领三万人,就在一次战斗中攻陷了潼关,并打败了20万叛军,留下的唐军仅有八千人逃回长安。香积寺之战中,叛军甚至奋勇抵抗郭子仪、李嗣业和广平王李俶所率的唐军,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殊死搏斗。
展开剩余60%其次,安禄山的叛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族寒门地主的操控,其中严庄的作用尤其突出。严庄原是一名文书类的官员,为了谋求个人的出人头地,连自己的家庭都不再顾及,最终全家被唐朝地方官屠杀,仍不遗余力地鼓动安禄山篡位。实际上,他是安史集团内部最大谋士之一。这场叛乱可被视作寒门地主为突破门阀政治束缚而发起的阶级斗争。关陇贵族集团长期控制着朝政,而世家大族则垄断了晋升的机会,尤其是那些五姓七家的强大家族,代代出将才。由于寒门地主几乎没有上升的机会,无法在和平时期的朝堂上寻得一席之地,他们自然希望通过联合军队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。
第三,普通士兵也受到安禄山及其中高层将领的影响。在唐朝府兵制崩溃后,中央朝廷设立的折冲府变得形同虚设。边军采取募兵制,招募的多是当地人,地方的财税收入也都由本地征收和使用。这一系列措施导致士兵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极其薄弱,他们只认将领而不再效忠于皇帝。即便最初并不愿意反叛,但由于家人仍然在河北,士兵们握着河北三镇的生计,最终不得不加入叛军,随安禄山一路走下去。
综上所述,舉兵反叛,对安禄山和史思明而言,是实现他们帝王梦想的机会,谁又能保证他们不可能夺取国家大权呢?对于像严庄这样的寒门地主来说,和平年代的权力游戏并没有他们的位置,只有通过搅动天下,才有可能寻求上升之路。对于普通士兵而言,参与叛乱不过是谋求一世富足,败了也就只能从头再来。因此,后来许多藩镇军阀频繁在叛乱与投降于唐朝中央政权之间徘徊不定。最终,唐朝为了拉拢安史之乱的旧部,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,驻守魏州(今河北大名),他手握十万军队,实际上形成了割据之势,并与成德和范阳(卢龙)共同称为“河朔三镇”,由此,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逐渐显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样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