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为失败,司马家的东晋和西晋恐怕是公认的最差,没有之一。东、西两晋从乱世中崛起,又在乱世中消亡,他们不仅继承了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,更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剧结局落幕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朝代之一。
和其他朝代内斗夺位不同,晋朝的乱局更为荒诞。其他朝代的权力更替,基本上都是皇室内部斗争,或者门阀士族互相较量,顶多是皇族内部发生更替,国家的主权并未受到太大威胁。然而,司马家与众不同,他们用了短短51年的时间,就把自己辛苦建立的西晋彻底毁掉,甚至将整个汉族拖入了灭绝的危机。两晋期间,北方汉族人口从最初的约两千万人锐减至不足五百万,100多年里,汉族人口骤减了三分之二以上,这也是汉族首次遭遇“灭族”的严重威胁。如果不是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及时稳定局势,汉族的未来恐怕就此堪忧。
展开剩余81%东汉末年,群雄割据,烽火四起。三十年的战乱之后,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,建立了魏国,正式宣告了汉朝的灭亡,中国也步入了三国鼎立的时代。可谓是“螳臂当车”,曹魏内部虽然权力稳固,但外有司马懿虎视眈眈。正是在三国的后期,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,一举将曹魏的基业夺入了司马家族的手中,为后来的西晋奠定了基础。公元266年,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,西晋正式建立。
然而,尽管司马家掌握了大权,西晋政权却依赖士族门阀的支持,实际上,西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所控制的统一王朝。士族的支持虽有助于政权稳定,但如果让这些士族势力过度膨胀,最终必定会反噬朝廷。而司马炎的帝位本就不稳,他是通过禅让才登上皇位的,始终有一层不正之风。为了防止士族不满,重蹈“禅让”的覆辙,司马炎在即位初期便大力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,随后又不断扩大这些宗亲王的权力,以此来稳固自己的政权。
实际上,在西晋初期,国家政权运行还是较为顺畅的。晋武帝司马炎自己能力不凡,威望极高,且当时人口较少,土地矛盾也不突出,社会相对稳定,中央集权体制得到了有效执行。可以说,如果接下来的皇帝能继承司马炎的治国能力,或者有一位足够稳重的辅政大臣,政局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稳定。然而,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上位,却注定了晋朝的覆灭。司马衷不仅昏庸无能,而且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,开始逐步掌控朝政。这一时期,权力斗争愈演愈烈,最终爆发了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“八王之乱”之后,西晋的政权彻底分崩离析,国家动荡不安,民众疾苦,军事力量急剧削弱。而在此时,北方的胡人,如匈奴、鲜卑、氐、羌等民族不断南下,入侵中原,史称“五胡乱华”。自东汉末年起,由于人口锐减,生产力严重衰退,曹魏便开始大量引入胡人。而到西晋时,胡人内迁的政策愈发严重,导致原本汉人居住的关陇一带变成了胡人聚居区。
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,西晋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急剧下降,各地的胡人逐渐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,甚至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宰。历史记载,胡人在中原的行为可谓极为暴虐,他们四处烧杀抢掠,屠杀汉人,甚至把汉人当作牲畜,进行虐待与屠戮。短短半年时间,北方的汉族人口死亡数以百万计,残存下来的汉人为了求生存,纷纷开始南迁。许多士大夫与庶民在战乱中选择了迁往南方,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“衣冠南渡”。
晋愍帝死后,南方的司马睿继位,建立了东晋,定都建邺。此时,原本一片混乱的中原,已成为多个政权割据的局面。在北魏末年的《十六国春秋》一书中,记载了十六个政权的起伏,实际的政权数目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,其中不仅有胡人建立的政权,还有汉人建立的政权,比如冉闵建立的“魏”。这些政权在各自的领域逐渐崛起,最强大的无疑是苻氏建立的前秦。
前秦的建立者苻坚自视为强大,拥有百万雄兵,他决心一举灭掉东晋,像当年秦朝那样一统天下。公元378年,苻坚的儿子苻丕率领七万兵力进攻东晋的重镇襄阳。襄阳地理位置优越,若是被攻陷,前秦的百万大军便可顺利南下,直指东晋的心脏。但襄阳的守将朱序顽强抵抗,虽然城破,朱序依然带领士兵坚守内城,守住了近一年之久,直到最终被俘。
襄阳失守后,前秦大军如潮水般涌入东晋腹地,但在江南的谢玄带领的东晋军队阻击下,前秦的进攻遭遇重创。谢玄通过一系列果敢的军事决策,成功挫败了前秦的攻势。在此期间,谢玄巧妙利用敌人的混乱,发动反攻,最终在淝水一带彻底击败了苻坚的大军。这场被称为“淝水之战”的胜利,成为东晋历史上的转折点,也使得前秦的政权在一夜之间崩溃。
淝水之战后,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,原本归附于前秦的势力纷纷脱离,北方再次陷入了动荡。而东晋则在谢玄等人的领导下,成功渡过了灭族的危机。虽然东晋的政治格局未能长久稳固,但经过这一战后,东晋的世族再度恢复了权力,开始操控朝政,建立了属于他们的政治体系,重演了西晋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样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